我们正迎来一场领跑零碳的革命|对话吴昌华
引言:
过去的2020年可谓大自然的多事之年:
山火仍在肆虐。2019年末到2020年初,澳大利亚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山火,横扫近十万平方公里,夺走了五亿动物生命;同期,美国加州山火烧毁超过400万英亩的土地,致31人死亡,9000座建筑物被摧毁,再一次创下记录。
洪水还在奔流。2020年夏天,中国爆发了自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灾,从6月至9月上旬,全国70%的县市出现暴雨,700多条河流水位超警戒,多条江河同时发生流域性洪水,多省发生暴洪、城区内涝、渍灾。
天气越来越热。2020年6月份,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韦尔霍扬斯克镇测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38摄氏度,同期,包括努纳武特地区在内的加拿大北极地区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天气,最高气温比往年的最高气温高出两、三倍。
在这一系列异常自然灾害发生的背后,气候变化是被认为是关键的幕后“黑手”。据联合国统计,2019年,化石燃料和森林大火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比1990年高出62%。但人们往往没有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难之间建立关联认知,于是,气候变化所引发的人类灭顶之灾,总让人觉得那是远虑而非近忧,从而无法共情不断迫近的人类灾难。
如果各国不干预碳排放,按照联合国推测,世界各大洋将持续变暖,冰雪将继续融化。以1986-2005年作为参照期,至2065年,平均海平面预计上升24-30厘米,至2100年,平均海平面预计上升40-63厘米。即使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大多数影响也会持续数世纪之久。
形势逼人。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但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了一项新气候协议,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史称《巴黎协议》。按照《巴黎协议》对气候变化的推测,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巴黎协议》同时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要求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中国也确定了碳中和的目标: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腾讯积极响应联合国和国家目标,在前不久启动碳中和计划,成为国内首批启动碳中和计划的互联网公司。
腾讯研究院也特别在近期启动“T-Talk”(科技向善访谈)之“碳中和特别专题”,组织一系列的访谈和对话,与社会各界共同商讨如何制定可行的碳中和路线图,为实现最终的碳中和目标而尽绵薄之力,以思考和行动去实践“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企业使命远景。
气候转型已成定势
T: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本世纪最大的谎言,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W: 当欧盟、中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时候,气候怀疑论也好,气候阴谋论也罢,似乎不那么相关和重要了,因为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始的这场大转型已经成为定势。
今天,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加剧,在2020年疫情期间,全球有44起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自然灾害,其中25起发生在美国。气候变化正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可以继续保留自己对全球变暖的理解和观点,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愿望和行动不可能被这样的观点扭曲,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深入。
耶鲁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前不久发布的一项联合调研结果令人振奋,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选民中的多数,希望新一届政府更加有力地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其中,53%的注册选民认为,气候变化应该成为新一届总统和国会的优先议题,66%的选民则支持优先发展清洁能源,80%的人支持通过减税激励人们购买电动汽车或太阳能光伏板,同时,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研发。受调人群的83%支持为因为转型而受到影响的煤矿工人创造新就业机会,支持安全关闭煤矿,也支持自然生态景观的修复。同样比例的人支持关闭全国各地几千个已被摒弃的油气井,因为它们污染水质,也泄漏一种更强力的温室气体-甲烷。
当下全球正处于从高碳向低碳和净零碳转型的大重置时期,既借力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能力,也为新兴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契机。美国未来学家、《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瑞米·里夫金在近些年的诸多著作中,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尤其是数字化科技,赋能重塑支撑新经济模式的新型基础设施的体系。这个新体系的基础是现代通讯科技、可再生能源科技和清洁交通/物流科技的高度融合而成的“新基建”,这个新“通用技术平台”像一个巨大的包容“插座”,决定着各种经济和社会要素的有效“插入”,决定着社会经济治理的新模式。
凝聚在《巴黎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大旗之下,减碳、脱碳、封碳、负碳成为主要经济体重构博弈的参照基础。以美国、中国和欧盟等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在净零碳排放路线图上做出了积极的承诺,按照2030全球排放减半和本世纪中叶碳中和的时间表,建立在“共同但有区别”和“依据能力”的基本原则,开启一个新时代,一个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创造新就业、基础设施重构和有效政策激励的新竞赛。所以,应对气候变化不再是“谎言”、“陷阱”层次的辩论,而是人类社会从根本上扭转发展模式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新博弈。
T:如果说各国对碳排放不做任何干预的话,结果会如何?
W: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科学家用许多模型和情景假设来预测预测全球变暖的后果,经过多年一直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围绕潜在升温的幅度和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达成最后的结论和共识,到本世纪末,争取全球地表年平均气温比150年前升温不要超过2度,甚至不要超过1.5度。最新纪录,全球升温已经升温1.25摄氏度, 地球上的很多地区的升温早已超过1.5摄氏度。刚刚过去的2020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出现的第二个“最暖年”,与2016年持平纪录。前面讲过,过去一年我们经历的气候变化影响依旧历历在目。
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科学体系,多种要素相互影响。科学家也对BAU情景做过分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立刻采取充分的行动减排和转型,地球上很多地区面临极度升温8摄氏度的风险。到本世纪末,升温若超过3摄氏度,海平面会急剧上升,许多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极端自然灾害突增,传染病盛行,生态难民遍及各大洲,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将经历更加难以承受的气候变化影响,远远超出目前状况,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生态系统将崩溃。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类离不开自然生态对生命的支撑。
“遥远的”气候预警
T:像中国南方2020年大水,是不是跟气候变化也是有关系的?
W:中国去年7月到9月经历的遍及南方省份的洪涝,毁掉数以百万计的住宅和商业,保险公司估计的经济损失高达32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1998年的洪水之灾(480亿美元)和2011年泰国经历的大洪水(470亿美元)的损失。当然,也是前面提及的2020年全球44起重大损失极端天气事件之一。
T:大家会觉得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很遥远的预警。
W:遥远吗?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的大疫情中,我们都身在其中的那些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记忆犹新,所以不是遥远,而是“身临其境”和“身在其中”。
气候变化是我们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而形成的一个笼罩地球的“温室”的后果体现,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和热及其反射过程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严重扰乱地球的水循环系统。科学研究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也及时向决策者提出了气候变化的警示。这个进程与150年前工业化开始、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完全吻合,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工业化之前的280 ppm 上升到今天的410 ppm,伴随而来的是我们正经历着的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和其带来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还有不断攀升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的源泉。全球变暖,平均气温上升,干预水循环,威胁地球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发现,地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度,气流从地球表面“吸取”水分的能力提升7%,也就是说,地面水分挥发增加7%。如此大量的水分被“吸”到大气层中之后,到了一定高度和温度,就会在某个区域产生一场超大规模“降雨”,造成破历史记录的洪涝之灾,而其它许多地区则因为缺雨而造成严重干旱之灾。极端干旱,促成野火发生的几率和火灾影响的范围。丛林大火蔓延,释放出大量原来固在树木等植被中的碳,增加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美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20年疫情造成的经济活动的暂停,带来年度10%的减排,也是二战以来美国最大年度减排量,可是美国西海岸等地的野火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抵消了大多减排。
从海洋的角度来说,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海洋。海洋吸碳储碳。海洋吸碳越多,海水酸性越高,酸化威胁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又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和营养来源,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消损,危及人类食物链和健康。
1992年,当时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语言还在用“防止”气候变化影响,当时对气候变化和其潜在影响的科学认知和评估,还是只要人类抓紧行动,就可能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在之后的科学界不断评估中,结论更加明晰,气候变化影响很深入,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清洁能源转型减缓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适应能力,尽量减少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T: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并不明显,比如说,今天中国南方遭遇的大水和1998年的洪水是相当的。但今年一个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它没有获取那么多的注意。但另一方面,比如说,日常新闻报道大洪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很直接地把它和碳排放、温室效应、气候这样宏观的东西连在一起,所以大家会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自然灾害事件。
W:这个现象似乎也不奇怪。碳排放与其他大气污染物虽然经常同源,但不同的是,我们看不见二氧化碳,而常规大气污染物形成的PM2.5和雾霾,你能看得到。这些年,国际和国内许多气候变化公众意识调研,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似乎总是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公众,因为公众往往把雾霾和气候变化关联,但是,当被问及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每个人参与行动和更多付出的时候,中国受调民众的认知程度往往就降下来了,很多公众对住大一些的房子、开一辆SUV车等可以“更加奢侈些”的生活方式的选择还是更向往,“忘掉了”这些生活方式的选择与高耗能和高排放之间的关系。
这里需要政府和媒体传播对气候变化不断加深理解,更加全面地、科学地、简单易懂地传播好气候变化相关地讲好故事,尤其是在这个领跑净零碳时代,全社会加深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还有全社会的参与和一致行动,变得至关重要。公众、消费者的认知和反应出来对产品和服务消费的鲜明立场和选择,已经成为一个推动和加速净零碳转型的重要信号和激励要素。这场变革是一次必须打通所有经济社会环节的深层次变革,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一致。
激发社会参与行动的一个触发点是损失和成本,讲透彻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真实经济社会损失非常重要。这有关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关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媒体和政府义不容辞地要肩负这个责任。
减少碳排放的挑战
T:在碳减排方面,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W:中国过去二十几年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十大,前所未有。几个设定目标的推进,有目共睹。碳排放强度目标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中国今天做到近50%;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提高15%,也是超额完成。煤炭消耗在2013年达峰后虽稍有反弹,但继续下降趋势已经成为定势。这些趋势在新近的2030-2060更新目标承诺下将不断强化。
但能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一个大系统,一个由大系统和无数子系统组成的大体系。能源生产很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能源消费,这两个“端”之间的关联,如果不能打通或超越“碎片化”的障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会挑战重重。如果中间所需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和经营管理能力跟不上,加速转型也只停留在理想阶段。如果政策激励不到位或者激励错位,就无法有效激励创新和吸引投资来支撑目标实现。如果政府的官员绩效考核没有将落实净零碳转型提高到最高层次,所言目标或承诺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不会有实际成果。
中国的碳减排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量级”挑战。今天,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9%,高于美国和欧盟排放量的总和。虽然近些年可再生能源呈快速增长趋势,化石能源依旧提供电力、热力和交通移动力85% 的能量来源,碳中和目标要求颠倒今天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85:15的比例。这其中,中国需要在未来40年间将超过115亿吨的年排放量减少到接近零,加上增加再造林、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等手段,实现碳中和。
T:从全球范围看,特别是与欧美相比,中国制定的减排目标实现难度如何?
W: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能源需求早已达峰并开始下降,中国能源需求继续攀升。欧美诸国的碳排放在1990-2000间已经达峰,开始持续下降,中国目前承诺争取2030年前排放达峰,而那时欧美各国要实现排放减半。从达峰到减半再到碳中和,欧美诸国有50-60年的时间空间,而中国在达峰和碳中和之间只有一半儿的时间。中国的这条倒V型曲线转型之路没有前车之鉴,这些客观现实对中国而言都是挑战。
美国虽然没有正式加入《京都议定书》履约,后来也对出了《巴黎协议》,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从未间歇过。超过25个州、500个郡和城市、2275个大型企业、350所大学和机构,通过“美国承诺”运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按照美国落基山研究所估算,参与“美国承诺”的州和企业目前已占美国GDP的68%,占全国总人口的65%,涉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51%。2021年1月20日,拜登总统上任第一天签署17个“总统令”,其中之一是美国回归《巴黎协议》,同时也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重新加入《巴黎议定书》的申请,预计30天后正式生效。
很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履约过程中,积极推进减排,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基础,相比而言,中国的民意基础、企业行动、技术储备、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严重滞后。更加增加了落实目标的难度,挑战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加速转型博弈中的韧性和竞争力。中国需要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和社会优势,牢记初心,砥砺前行,推进转型,实现碳中和。
这也是一个时代重启和规制重构的机会。国家政府承诺《巴黎协议》净零碳排放目标,央行和金融机构要求气候风险披露,国家和区域一级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国际间贸易中的碳边境调节税,加上原有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决定了一个“强数据披露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为支撑这些机制和承诺兑现的基础,碳足迹等环境信息公开和披露是强化气候和环境良治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无法衡量的事物就无法有效管理”也是我们的常识。地方政府和企业,站在这个时代的起点,要从基础做起,从数据着手,真正明白净零碳转型的实际意义。
实现碳中和的建议
T:对科技公司实现碳中和,在实践路径上,您有什么建议?
W:今天,企业站在一个大时代转型的前沿,必须立即着手净零碳排放目标的科学规划,不但要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风险,也要准确把握时代转型的机遇。科学为基础规划的一个体现,就是强调数据为依据的规划,也为披露奠定基础。做好规划,企业必须把握好五个重要维度。一是对碳排放“摸清家底”;二是深刻了解环境和气候风险;三是设立与《巴黎协议》1.5C温控目标一致的路线图; 四是不断“对标”,有效推进行动计划;五是披露数据和信息公开。这五个维度构成目前国际社会企业推动净零碳转型规划和行动的一个基础体系,形成相应的方法学,还有不断开发和完善的参考标准。
中国要实现30-60零碳转型战略目标,离不开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引领和身体力行。新年伊始,腾讯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中国企业,承诺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快规划。也是年初,中国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2021年,中国企业界将加快步伐制定领跑零碳的规划和行动计划。这些企业从起点开始与国际规则同步和挂钩很关键,因为今天中国的诸多本土企业已经是全球企业。
T: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来说,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您有什么建议?
W:这是一个重新审视回归“人是大自然界一个分子”的时代,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生态红线制约时代,人既是肇事者也是破解困局者。肇事源自人类的无节制资源消耗和排放,破局依赖人的意愿与创新。所以,在这个净零碳转型时代,我们要肩负起一个负责任的地球公民的该有的使命。
我们要从采购上负责:节能产品,清洁能源,电动交通,购买环境友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控制自己的碳足迹;我们要从行为上负责:不浪费粮食、水、能源等任何资源,做“光盘行动”的支持者;不破坏污染环境,做好垃圾分类和减少塑料包装;我们要积极影响他人 :带动家人和周边人一道行动,点点滴滴,积少成多;我们要积极倡导变革 :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专业和专长,成为推动变革的力量;我们要扮演好“第三支眼睛”的角色:弘扬领跑零碳,杜绝反时代潮流行为,助力时代净零碳转型;
最后,我们要讲好中国领跑零碳的故事:本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恰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实现的最关键十年,也是全球开启领跑零碳新时代的关键十年。中国倡导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与共,身体力行加速国内清洁能源革命和生态保护,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国际社会一道,同塑建立在生态和环境安全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同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球话语体系。人是这些故事的主角。讲透彻这些故事,需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社区的故事,中国城市和企业的故事。零碳领跑,一定是这个世纪中国人民对人类发展贡献的最重要的一个故事。
你“在看”我吗?